在國小課輔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中提出:
● 影響課輔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因素存於各時期階段
1、在課輔教師個人家庭生活經驗中,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教養的方式,為課輔教
師日後執教之原型
2、在課輔教師在個人求學經驗中,大都受重要他人特質與作法影響最多
3、教師個人教學經驗中,所受到的影響因素最多也最立即
4、於課輔相關因素中,社工、進階制度、培訓活動以及其宗旨為影響之因素
● 課輔教師的教學行為對課輔學童有所影響
1、課輔教師多達成其教學目標信念並對課輔學生的學習與行為產生正面的影響
2、課輔教師嘗試解決教材所帶來的問題或者是重新統整與另尋更適切教材的教
學行為,有效降低學生的抗拒以及升學習動機
3、課輔教師大多數能達成所想欲扮演的教師角色,並對課輔學生產生不同層面
的影響
4、 課輔教師的教學行為雖以關愛與約束兩種不同觀點出發,但卻使課輔學生成
為最大受益者
5、 課輔教師採用班規、獎懲制度等教學行為可導正學生行為並專心於教室活動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乃提出十點建議作為該委託課輔計畫之參考 (呂佩真,2008) 。
四、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含了會記紀錄、訪問或晤談、觀察日誌、省思札記等,均有其價值與特色。為了能夠充分蒐集上述各項資料,研究者採用訪談法、參與觀察、省思札記等資料蒐集策略。之分述如下:
(一)、訪談法
1、訪談方式
M.Q.Patton(1990)認為從質的訪談之變異取向來看,透過開放性訪談來蒐集資料,有三個基本的選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非正式的會話訪談、一般性訪談導引法、標準化開放式訪談。本研究為符合研究情境,採用非正式的會話訪談和一般性訪談導引法兩者訪談法。以非非正式的會話訪談用於研究者在參與觀察大學生課輔老師的上課實況、心得分享等情境脈絡下,以輕鬆對話的方式來了解相關議題。一般性訪談導引法則採深度訪談,採用研究者事先編制的半結構性訪談大綱,但在訪談期間一受訪者的個別反應,研究者得以彈性調整問題順序與訪談用語,以其蒐集到完整資訊。
2、訪談內容
訪談大綱依訪談對象分為學校級任教師、五位大學生課輔老師、受教學生等三種。訪談大綱各分為教師教學時的信念與風格、教師教學實的優勢與困境、學生的課程吸收程度、學生學習時的疑慮與喜好等四個主題,以期能完整呈現受訪者對於大學生課輔老師教學歷程中的觀點。
3、訪談對象
為了普遍的了解大學生課輔老師再學校的教學實況,本研究的訪談對象以滾雪球的方式尋找。
(二)、參與觀察
M.Q.Patton(1990)認為觀察資料的目的是描述被觀察的場合、在這一場合中所進行的諸多活動、參加這些活動的人,以及從那些被觀察者的關照取向來看所被觀察者的意義(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因此,如果不是親身參與實際教學實況,我們將永遠也理解不了。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即研究者主動積極進入研究場所,參與被觀察者的情境,成為其中一員(王文科,1995),同時扮演活動者與觀察者的雙重角色(高強華,1991)。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直接參與學校教師教學四次、大學生兼任課輔老師教學四次、學校教師小組會議四次、課輔老師小組會議四次。並視需要使用錄影設備以紀錄聲音、動作、表情等生動畫面,並與訪談逐字稿進行交叉檢驗(蔡清田譯,2004),以提高本研究之信度。
(三)、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研究進行過程中,對於在課輔老師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事件省思、遭遇困境時的心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都紀錄在札記中,並不斷的檢視、反思。藉由每一次的省思來發現問題的所在病釐清思緒,也可以發覺研究者的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